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包括贵民爱民民贵君轻重视民意等。在科学精神方面,每事问的实事求是精神、天人相分的主体精神等都得到了发掘和豁显。
(16)虽然中国传统哲学在思辨性方面存在不足,但由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等的应用实践看,中国传统哲学并不缺乏思辨性。比如,在牟宗三(1909-1995)看来,仁就是真实生命,仁是通过感通和润物两种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或释放自我的能量。第四部分是专门讨论侔式推论中的各种正反情况的。其三,逻辑认知范式的应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性。中国与印度哲学,大概属后者。
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感性对象的外在联结。(1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文集》(第四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2页。牟宗三指出,由于民族气质、地理环境与社会形态的不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所采取的方向不同,并且各有长处。
进入专题: 中国无哲学 。那么,唯物认知范式的应用是怎样发掘、凸显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呢?侯外庐(1903-1987)在分析老子道的时候指出,道是万物的根源,是超越自然的绝对体,正是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内容,而德范畴具有实物性,因而它的应用补强了道的唯物性,道的唯物性虽然因为德的加入而得到了补强,但老子在法则与物质的关系上更看重法则而不是物体,因而老子德的哲学含仍然有许多唯心主义因素,而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着老子道的哲学性质。润物则是在感通过程中给人以温暖,甚至引发他人的生命。(2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六卷),第548-553页。
他说: 如所谓哲学专指西洋哲学,或认西洋哲学是哲学的唯一范型,与西洋哲学的态度方法有所不同者,即是另一种学问而非哲学。经过后来各自的发展,显然亦各有其不同的胜场。
二是关于发展的问题,具体包括阴阳大化变化日新吐故纳新动静等内容。这个叫作idealism(观念论)。故也可指选言命题或选言推理中所指的不相容选言肢,又可指直言推理中的前提、论据,又可指假言命题和假言推理中的条件、前件,还可以指选言命题和选言推理中的选言肢。这一种说法都是要把哲学体系展开来去证明人与世界可以化为同体。
既然中国传统哲学有其系统或体系,自然不能以此为据判定中国无哲学。(31)崔清田等:《20世纪逻辑学在中国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四是知行关系,认为认识必须通过行为才能得到,行为却不需要通过认识,从唯物主义观点说明知行关系。由此我们可做如下推论:首先,四大认知范式所发掘和整理的哲学范畴和命题虽然有限,但足以说明中国哲学范畴的客观存在。
其一,唯物认知范式的应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性。然后从观念的系统所形成的知识去笼罩一个世界。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当然有悠长的人性活动与创造,亦有理智及观念的反省说明,岂可说没有哲学?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它的哲学,否则,它便不成其为文化体系。对于这些范畴和命题,逻辑认知范式都进行了哲学的解释。
那么,科学认知范式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辨性有怎样的发掘和理解呢?比如,张会翼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思想与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是相合的,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即阴阳互补),道可道,非常道(概念的相对性)等命题都具有量子力学原理同样的思维方式。其三,人文认知范式所发掘和整理出的人文思想体系。若视知识为自然之一部,则前提与结论之关系,亦得视为因果律之一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去考察。第四,由于四大认知范式的身份主要是西方的,因而四大认知范式的应用,说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与西方哲学范畴具有匹配性、可比较性。(40)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40-141页。
(24)王廷洽(1949- )指出,荀子逻辑思想的成体系包括提出了类似于理则的命题,拥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想规律,制名方法、名的分类等有关概念的理论,以及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等。为了回应中国哲学内容是道德所以无哲学判断,张岱年提出了类哲学概念。
其中中国无哲学就是让中国学者感到脸上无光的谜题,中国学者对此自然不能无动于衷。道是无物之象,又先天地而生,但是感官无法把握的,因此只能是观念论的、唯心论的。
这些规定诚然也是具体的,但是这种具体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而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道家有一套辩证法,而且应用于观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但道家的辩证法缺乏实践,所以只是观念辩证法。
(14)按照任继愈的解释,离坚白应是一思辨性极强的命题。其二,科学认知范式的应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在科学方法方面,格物之归纳方法、效验之实证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方法等都得到发掘与呈现。可是,正的方法的传入,就真正是极其重要的大事了。
(2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第128页。(32)陈喜乐从内涵、外延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概念、范畴存在的问题,由于内涵、外延不确定、变化多端,因而产生涵义模糊、混乱之象。
(16)虽然中国传统哲学在思辨性方面存在不足,但由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等的应用实践看,中国传统哲学并不缺乏思辨性。再次,故是判别谈辩谬误的依据。
因为如果仅仅视为一种歧视,问题的解决将变得很简单,即消除歧视的态度即可。在中国很缺乏这一类的东西。
三是对于物质世界常变的认知,提出了物质不灭的观点。(27)在王国维、冯友兰看来,哲学之为完整系统,只有西方哲学,如要将中国哲学整理成一个系统,只有取法西方哲学。那么,我们能否对此问题做个釜底抽薪的解决呢?也许,这个答案就存在于20世纪中国学者应用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等四大认知范式的实践中。在人文认知范式应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实践中,发掘和整理了天命、道、仁、理、诚、和、礼、良知、自然、絜矩等范畴,同时还发掘和整理了继善成性化性起伪道通为一尚力非命天人合一民贵君轻道法自然等命题。
他若厉气、淫气、正气、余气、鬼神二者之气之良能,几于随物可加。然而或许中国无哲学本来就是假问题,但我们似可由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进行一番思考。
其次,故可以使人通晓所以然的道理,实现说,所以明也的功用。(15)王国维:《释理》,《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干春松等编,第102页。
虽然中国学者承认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的模糊性,但对其是否应该成为判断中国无哲学的根据则存在争议。(22)从体系或系统来说,张岱年、韦政通的发掘和整理,都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人文思想的系统性,诚如方东美说:中国的人文主义,乃是精巧而纯正的哲学系统,它明确宣称‘人乃是宇宙间各种活动的创造者及参与者,其生命气象顶天立地,足以浩然与宇宙同流,进而参赞化育,止于至善。